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697篇
  免费   10534篇
  国内免费   7310篇
电工技术   7880篇
综合类   9605篇
化学工业   10177篇
金属工艺   6293篇
机械仪表   6113篇
建筑科学   6413篇
矿业工程   4168篇
能源动力   2176篇
轻工业   9452篇
水利工程   2758篇
石油天然气   3298篇
武器工业   1489篇
无线电   8408篇
一般工业技术   7027篇
冶金工业   3349篇
原子能技术   1563篇
自动化技术   12372篇
  2024年   273篇
  2023年   1472篇
  2022年   3554篇
  2021年   4517篇
  2020年   3238篇
  2019年   2332篇
  2018年   2327篇
  2017年   2682篇
  2016年   2335篇
  2015年   3986篇
  2014年   4796篇
  2013年   5670篇
  2012年   7331篇
  2011年   7564篇
  2010年   7178篇
  2009年   6779篇
  2008年   6916篇
  2007年   6712篇
  2006年   5716篇
  2005年   4513篇
  2004年   3363篇
  2003年   2263篇
  2002年   2118篇
  2001年   1915篇
  2000年   1523篇
  1999年   561篇
  1998年   153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98篇
  1995年   79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24篇
  1979年   14篇
  1959年   16篇
  1951年   2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
为解决电子设备高热通量下的散热问题,采用H2O2氧化法对烧结毛细芯进行了超亲水改性,研究了毛细芯表面润湿性对吸液性能的影响。并将改性后的超亲水毛细芯应用到环路热管内,研究了倾斜角度及加热功率对超亲水毛细芯环路热管的换热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超亲水毛细芯的吸液速度增加,吸液时间较亲水毛细芯减小了3.52ms;与普通亲水毛细芯环路热管相比,在加热功率Q=200W时,超亲水毛细芯环路热管蒸发器中心温度降低了约6.0℃,在Q=20W时启动时间与温度分别降低了33s与2.5℃。同时发现超亲水毛细芯环路热管在正重力状态时的运行温度更低,热阻较小,最低热阻仅为0.084℃/W。  相似文献   
62.
通过力学性能测试得到发泡硅橡胶应力应变曲线,结合Ogden(Foam) 3阶超弹本构模型,建立发泡硅橡胶静密封系统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得到大压缩量下发泡硅橡胶的von Mises应力及接触压力分布情况。仿真结果表明:大压缩量下发泡硅橡胶对称中心线位置的von Mises应力、接触压力值较大,在橡胶边缘和靠近限位环处接触应力数值有突增。开展140℃热空气老化试验,测定老化后发泡硅橡胶应力应变曲线,结合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发泡硅橡胶老化后von Mises应力、接触压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过热空气老化后,在一定载荷下发泡硅橡胶等效应力和接触压力均呈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63.
目的分离脊髓灰质炎病毒Ⅲ型Sabin株(sPVⅢ)C抗原和D抗原,并分析其部分特性。方法采用CsC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PVⅢ的C抗原和D抗原,电镜观察病毒形态;SDS-PAGE检测病毒结构蛋白组成;微量BCA法检测蛋白浓度,计算每种抗原所占比例;细胞病变法检测病毒滴度。同时检测上样浓度及超离次数对C抗原纯度的影响。结果sPVⅢC抗原和D抗原在透射电镜下均呈球形,C抗原病毒颗粒密度较小,外壳大多较为松散,D抗原病毒颗粒密度较大,结构更稳固;C抗原由VP0、VP1、VP3蛋白组成,D抗原由VP1、VP2、VP3和VP4蛋白组成;C抗原和D抗原分别约占总蛋白含量的10%和90%,部分C抗原在分离前及分离过程中易产生聚集;D抗原的病毒滴度高于C抗原。降低上样浓度及进行二次超离可提高C抗原纯度。结论采用CsCl密度梯度离心法成功分离了sPVⅢ的C抗原和D抗原,C抗原滴度远低于D抗原,且部分易产生聚集,较难达到较高纯度。  相似文献   
64.
相位测试技术可满足不同外形天线罩的在线测试需求。通过数值仿真,设计最佳变换曲线完成矩形 传输波导与圆形辐射天线的拟合连接,能够有效降低天线驻波比,实现测试探头的高增益收发,提升测试有效性。 在维持驻波比参数前提下,对天线口面弧线给予二次曲率调整,可以适应不同外形天线罩的测试稳定性要求。根据 仿真结果加工的低驻波比反射相位测试天线,已应用于多个型号天线罩成型中的相位在线测试,提高了监控的有效 性,验证了设计仿真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5.
某复杂含金铜硫矿石中铜、金和硫的品位分别为0.82%、1.20 g/t和11.30%,对该铜硫矿石进行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针对该矿石特点,在低碱度条件下应用铜硫优先浮选原则工艺流程。闭路试验结果 表明:在磨矿细度-74 μm占85%的条件下,以氧化钙为硫铁矿抑制剂(矿浆pH值为9~10),Z-200为铜矿物捕收剂,经1次粗选、1次扫选和2次精选的铜浮选流程可获得铜品位为18.42%、铜回收为84.97%,含金15.52 g/t、金回收率为48.78%的铜精矿;浮铜尾矿再添加硫铁矿活化剂QH,以丁基黄药为捕收剂经1次粗选、1次扫选和2次精选的硫浮选流程可获得硫品位为45.42%、硫回收率为65.33%的硫精矿。金在铜精矿中有效富集, 在低碱度的条件下原矿实现了有价金属的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66.
为实现人工窖泥发酵剂(APMSC)的品质控制,从前期开发的发酵剂配方中分别取出老熟窖泥、曲药、酒糟和黄水初步形成4个简化配方,采用扩增子测序和色谱技术比较了各配方发酵剂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香味物质含量差异。结果显示,各配方发酵剂样品中共检测到70个微生物操作分类单元(OTU),其中71.43%为各组样品共有,未检测到独有OTU。各配方样品的优势微生物均存在于其余分组中,仅物种相对丰度有所差异。根据酿酒有益微生物的丰度高低,选择了一种简化配方(无老熟窖泥作原料)发酵剂养护窖池,使酿造白酒的主体香味物质含量得到显著提高。结果表明,即使缺失了某一种培养原料,人工窖泥发酵剂的功能微生物物种也可能由其他原料补充,而原料种类的减少是实现发酵剂品质控制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7.
陈赛  贾明生  郭明高  刘高珍 《化工进展》2020,39(10):4290-4296
为了检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技术在高效低NOx液态排渣煤粉工业锅炉中的应用效果,本文在一台8.4MW有机热载体锅炉炉膛内开展了SNCR脱硝技术工业化试验研究。选用尿素作为还原剂,搭建了工业化SNCR脱硝试验平台。在10%、15%、20%三种浓度尿素溶液下进行了不同尿素溶液喷射量、不同氧含量、不同锅炉负荷下的SNCR脱硝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低NOx燃烧+SNCR脱硝”耦合技术方案是可行的,SNCR脱硝效率在80%以上,完全能够达到烟气中NOx低于50mg/m3的超低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68.
通过对铝合金表面进行阳极氧化和偶联剂处理,提出了一种注塑工艺直接成形铝合金聚酰胺复合构件的方法。利用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FTIR)光谱仪对经处理过的铝合金表面结构和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铝合金表面粗糙度和偶联剂固化时形成的Si-O-Al、C-N等化学键对界面结合力有重要影响。讨论了阳极氧化工艺参数和偶联剂固化条件对铝合金表面形貌、成分和注塑复合构件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复合构件拉伸剪切的破坏机理。  相似文献   
69.
With increasing consumption of natural gas (NG), small NG reservoirs, such as coalbed methane and oil field associated gas, have recently drawn significant attention. Owing to their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e.g., scattered distribution and small output), small-scale NG liquefiers are highly required. Similarly, the mixed refrigerant cycle (MRC) is suitable for small-scale liquefaction systems due to its moderate complexity and power consumption.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abov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miniature NG liquefiers in 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TIPC), China. To effectively liquefy the scattered NG and overcome the drawbacks of existing technologies, three main improvements, i.e., low-pressure MRC process driven by oil-lubricated screw compressor, compact cold box with the new designed heat exchangers, and standardized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and integrated process technology have been made.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rapid cluster application and flexible liquefaction center” has been eventually proposed. The small-scale NG liquefier developed by TIPC has reached a minimum liquefaction power consumption of about 0.35 kW·h/Nm3. It is suitable to exploit small remote gas reserves which can also be used in boil-off gas reliquefaction and distributed peak-shaving of pipe networks.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